消费向潮|食品饮料业回暖:拓展新赛道满足新需求

过去两年,食品饮料行业承受着市场变化、竞争加剧等种种压力,但时间已为变革者预留出答案。市场调研机构尼尔森IQ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8月,中国市场全渠道整体快消品销售额增长2.6%,与2023年全年相比有所回暖。其中,饮料、酒类、粮油主食类全渠道销售额增速分别达到6.4%、5.4%、1.7%。

在行业回暖的诸多推动因素中,拓展新赛道、满足新需求成为企业共同答案。机构预测,健康将是最受消费者关注的产品卖点,会长期持续。面对不断变动的消费风向,数智化技术成为食品饮料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必备应用。

在国内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众多乳企、茶饮、糕点、速冻企业出海布局,从资本输出向品牌输出转变。当环境友好成为一种消费偏好和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因素时,通过降低碳足迹、水足迹提升企业含绿量,已是食品饮料企业的共同选择。

健康化

食品健康化满足刚性需求

保温杯里泡枸杞熬最深的夜,吃最贵的保健品不仅是笑谈,更是当代部分年轻人的真实写照。他们对食品、饮料健康化的消费偏好,不仅催生出零糖零添加清洁标签功能化等细分赛道,还促成低碳面包中药冰淇淋一整根人参水等网红食品的诞生。

中国消费者协会9月发布的《健康产业消费趋势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大健康产业总收入规模预计达到9万亿元,较2021年的8万亿元总额实现稳步增长。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辅食、精准营养补充等方面都有较强消费需求,健康消费逐渐成为消费者的日常消费习惯,并且有从选择性消费向健康刚需方向演变的趋势。

在此背景下,食品、饮料细分行业近年来出现现象级的行业变革。2018年,元气森林气泡水问世,中国气泡水行业开启0糖0卡健康化浪潮,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农夫山泉等各大厂商的入局,更是带动无糖饮料市场及上游代糖产业的快速扩容。如今,无糖化及代糖应用已拓展到乳业、烘焙、糖果、冰淇淋等领域。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6年mdash;2022年,中国无糖饮料行业市场规模逐年增长,由31.2亿元增至199.6亿元,预计2025年达到615.6亿元。中国无糖饮料的女性消费者占比较高,达60%;年龄段集中在22岁mdash;40岁,占82.1%,年轻化趋势明显。

伴随更多研发投入和新食品原料的应用,功能化已成为各大乳企抢夺的创新方向,这在一老一小市场体现得尤为突出。2021年,澳优旗下锦旗生物申报的鼠李糖乳酪杆菌MP108获批,成为自主研发的中国第一株婴幼儿可食用菌株。2023年,飞鹤启动生命早期脑科学研究计划,相关研究成果已应用到旗下婴幼儿奶粉产品中。同年,伊利功能性品类不断创新,成人奶粉市场零售额增长约4.7%;蒙牛自主研发的婴幼儿奶粉原料母乳低聚糖HMO,相继通过中美两国审批认证,打破国外技术壁垒。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飞鹤乳业董事长冷友斌曾提出加快推动健康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建议。他认为,通过明确分类、开展试点、产学研合作等助推功能标识食品发展,可加快推动健康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在国家倡导三减三健的大背景下,调味品行业也刮起健康风。近年来,各大企业均在持续布局、推广减盐零添加产品,有的企业借此完善健康和便捷属性的产品结构,有的企业继续加强原生态自然发酵等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有的企业继2023年产品全系去防腐剂后,2024年在去抗氧化剂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数智化

全链数智化应对市场变革

什么是食品产业的新质生产力?不同行业可能会有不同答案,但大家的共识是,数智化应用在促进行业和企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全球健康生态圈理念建设的重要部分,伊利自2020年起全速启动数字化进程,从制造向智造转变。依托数智力量,伊利建设了全球智能化程度领先的智慧牧场。在中游,伊利打造智能工厂,提升生产和管理效率。在下游,伊利推动全域、全场景、全生命周期的消费者数字化运营,开发了与1.5亿消费者在线协同共创新品的智能洞察系统。

从牧场建设到产品研发,数字化同样覆盖飞鹤婴幼儿奶粉全产业链。在养殖端,飞鹤12座牧场的繁育、喂养全流程均已实现数字化,饲养员通过一部手机就可实时掌握每头牛的健康状况。生产端,飞鹤通过3+3+2数字化体系提升生产效率,投料精准度误差可控制在0.01%以内,部分产品从出厂到消费者手中不超过28天。

运用数字技术实现科技卖菜的,还有生鲜零售平台钱大妈。钱大妈将用户大数据深入应用于产品开发、营销活动、门店陈列与售后中,打造出千店千面的门店运营管理体系。研究顾客的喜好、需求,保证顾客每次到门店都能找到需要的商品。

在年轻人日常接触的茶饮领域,数智化同样在保障食品安全、提升运营效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喜茶门店内,如今很难找到一杯没有科技赋能的产品。喜茶的智能出茶机可以做到精准出杯,保障了喜茶在全国乃至全球不同城市、不同门店的出品一致性。同时,该设备可以根据内置的各原料密度数据,实现液体出杯正负误差在1g内。这使得喜茶的食品安全保障有了很大提升。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庆此前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越来越多的新茶饮品牌将自身供应链标准化实践经验,转化为自主研发智能化设备的技术优势,引领行业迈入智能化时代,也为传统茶产业科研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国际化

品牌国际化挖掘市场增量

近20年来,食品饮料企业出海已不是新鲜话题。如今,从产业链布局转向新市场开拓,从资本输出转向品牌输出,已成为食品饮料企业新一轮国际化进程中的新特征。

早在2007年,伊利集团就向埃及出口28.8吨黄油,进行全球化试水。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中,伊利也参与进去,累积知名度。而其真正开始发力海外市场始于2013年,先后在美国、欧洲、大洋洲布局。

同样在2013年,双汇集团以7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最大肉制品企业史密斯菲尔德。之后一年内,双汇又对旗下海内外200多家公司进行整合,最终组成万洲国际并在港股上市。

据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13年mdash;2015年,交易资金排名靠前的海外食品领域投资、并购案几乎都被乳业、肉业占据,参与企业还包括新希望、光明等。在资本快速出海的同时,诸多企业当时瞄向的仍是国内市场,呈现走出去、再回来的特征,即到全球寻找合作资源,更多是为了把产品回流到国内市场。如今,中国食品企业已不满足于供应链布局,而是在全球范围寻求更大的市场。

东南亚市场拥有6亿多人口,乳制品消费旺盛。为拿下这一市场,伊利2018年收购泰国本土最大冰淇淋企业Chomthana,2021年建成中国乳企在东南亚的最大生产基地mdash;mdash;伊利印尼乳业生产基地。2023年,伊利海外业务收入增长10.1%,旗下Cremo、Joyday品牌在泰国、印尼市场增速均取得第一。2024年7月,伊利旗舰店在美国洛杉矶投入运营,安慕希、优酸乳等液态奶品牌,以及巧乐兹、苦咖啡、冰工厂等冷饮品牌在店中悉数亮相。

同样在国际市场取得成功的还有澳优旗下婴幼儿羊奶粉佳贝艾特。尼尔森IQ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3年,佳贝艾特居全球羊奶粉销量与销售额第一。2024年1月,佳贝艾特实现全美上市销售。2024年上半年,澳优海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0.7%,佳贝艾特在中东、独联体国家销售良好,并将印度列入下一市场目标。

近些年,中国粽子、速冻水饺等国际标准的立项或出台,为中华传统美食出口扫清了障碍。据中国商业联合会对外公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3月,我国食品企业的30多个粽子品种销售到1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比增长18.5%。中式糕点同样受到海外市场欢迎。近10年,苏州稻香村糕点出口至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秋月饼累计出口超过1亿块。

2024年以来,茶饮企业加速国际化进程。喜茶陆续开出英国伦敦首店、澳大利亚墨尔本首店、加拿大本拿比店。甜啦啦提出年末在印尼开出60家门店、逐步渗透东南亚市场的目标。2018年就率先出海的蜜雪冰城,已在印尼、新加坡、泰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11个国家开设门店,海外门店总数超过3000家。

年轮战略创始人段北海此前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茶饮品牌出海是顺势而为,中国茶饮市场内卷加剧,再加上蜜雪冰城等品牌证明了海外市场的潜力,自然导致新茶饮品牌涉足海外市场。

绿色化

生产绿色化提升发展质量

以2020年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起点,国内农业、食品业的碳足迹认证需求爆发式增长。首款碳中和牛奶、碳中和冰淇淋、碳中和奶粉、零碳蔬菜相继问世,把消费者以往看不见的食品碳足迹呈现在超市货架上。在业内看来,头部食品企业间的竞争已延伸到环境保护等社会价值领域,其背后是消费理念的升级与变革。

利乐公司调研显示,53%的消费者更喜欢选择环境友好包装的品牌。在植物基风行的地区,如欧美、日本,植物基饮品货架上纸包装占有率超过90%,处于主流地位。另据波士顿咨询公司2020年开展的全球消费者调研显示,超过70%的消费者愿意为可持续性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70%的消费者愿意支付5%的溢价,10%的消费者愿意支付25%的溢价。

就企业而言,环境友好是衡量ESG发展成果的重要维度。波士顿咨询公司碳中和相关项目经理林梦雅此前告诉新京报记者,碳中和给企业带来的直接收益是降本增效,对品牌形象有提升作用。对上市公司来说,碳中和还有助于提高公司评级,减少融资成本。

作为跨国食品饮料公司,达能中国饮料早在2008年就开始碳排放的追溯和计算工作,通过清洁发电、能效提升、包装优化、绿色供应链、公众倡导等行动,达能脉动产品平均单位生产能耗较2004年下降幅度超过七成,生产环节碳排放强度降幅超过九成。目前达能中国所有饮料工厂均获得绿色工厂称号以及废弃物零填埋三星认证。

伊利集团副总裁张轶鹏认为,伊利所处的乳品行业非常复杂,横跨一二三产业,想要实现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对整个行业来说挑战巨大。伊利为此探索了碳足迹+水足迹的双足迹全链减碳方案。目前伊利共打造5家零碳工厂,推出5个零碳产品,参与发布13项低碳国家、团体标准,41家工厂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2023年,伊利获得节水型企业称号的工厂累计达到32家,年度总节水量超过177万吨。伊利已经完成5家工厂和3款产品的水足迹认证,51家合作伙伴已加入全球低水足迹倡议联盟。

对于农业和食品行业如何达成双碳目标,世界资源研究所北京代表处食物与自然资源部研究员张艳萍曾提出五点建议:首先是加强部门间协调,建立跨部门的合作和交流机制;其次,推动农业和食品行业转型,不仅需要行业自身的努力,更需要食物系统全链条各利益相关方的努力;再次,金融支持农业政策对企业转型非常重要;第四,建议加强农业和食品系统温室气体减排的监测、核算、报告和核查体系建设,完善监测指标、关键参数,探索构建农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最后,农业和食品行业系统转型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涉及行业、范围广,应遴选集成创新低碳减排技术,并开展技术的成本效益分析,从而形成适合不同区域、不同产品的经济有效的技术模式,并加以推广应用。

过去两年,食品饮料行业承受着市场变化、竞争加剧等种种压力,但时间已为变革者预留出答案。市场调研机构尼尔森IQ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8月,中国市场全渠道整体快消品销售额增长2.6%,与2023年全年相比有所回暖。其中,饮料、酒类、粮油主食类全渠道销售额增速分别达到6.4%、5.4%、1.7%。

在行业回暖的诸多推动因素中,拓展新赛道、满足新需求成为企业共同答案。机构预测,健康将是最受消费者关注的产品卖点,会长期持续。面对不断变动的消费风向,数智化技术成为食品饮料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必备应用。

在国内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众多乳企、茶饮、糕点、速冻企业出海布局,从资本输出向品牌输出转变。当环境友好成为一种消费偏好和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因素时,通过降低碳足迹、水足迹提升企业含绿量,已是食品饮料企业的共同选择。

健康化

食品健康化满足刚性需求

保温杯里泡枸杞熬最深的夜,吃最贵的保健品不仅是笑谈,更是当代部分年轻人的真实写照。他们对食品、饮料健康化的消费偏好,不仅催生出零糖零添加清洁标签功能化等细分赛道,还促成低碳面包中药冰淇淋一整根人参水等网红食品的诞生。

中国消费者协会9月发布的《健康产业消费趋势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大健康产业总收入规模预计达到9万亿元,较2021年的8万亿元总额实现稳步增长。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辅食、精准营养补充等方面都有较强消费需求,健康消费逐渐成为消费者的日常消费习惯,并且有从选择性消费向健康刚需方向演变的趋势。

在此背景下,食品、饮料细分行业近年来出现现象级的行业变革。2018年,元气森林气泡水问世,中国气泡水行业开启0糖0卡健康化浪潮,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农夫山泉等各大厂商的入局,更是带动无糖饮料市场及上游代糖产业的快速扩容。如今,无糖化及代糖应用已拓展到乳业、烘焙、糖果、冰淇淋等领域。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6年mdash;2022年,中国无糖饮料行业市场规模逐年增长,由31.2亿元增至199.6亿元,预计2025年达到615.6亿元。中国无糖饮料的女性消费者占比较高,达60%;年龄段集中在22岁mdash;40岁,占82.1%,年轻化趋势明显。

伴随更多研发投入和新食品原料的应用,功能化已成为各大乳企抢夺的创新方向,这在一老一小市场体现得尤为突出。2021年,澳优旗下锦旗生物申报的鼠李糖乳酪杆菌MP108获批,成为自主研发的中国第一株婴幼儿可食用菌株。2023年,飞鹤启动生命早期脑科学研究计划,相关研究成果已应用到旗下婴幼儿奶粉产品中。同年,伊利功能性品类不断创新,成人奶粉市场零售额增长约4.7%;蒙牛自主研发的婴幼儿奶粉原料母乳低聚糖HMO,相继通过中美两国审批认证,打破国外技术壁垒。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飞鹤乳业董事长冷友斌曾提出加快推动健康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建议。他认为,通过明确分类、开展试点、产学研合作等助推功能标识食品发展,可加快推动健康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在国家倡导三减三健的大背景下,调味品行业也刮起健康风。近年来,各大企业均在持续布局、推广减盐零添加产品,有的企业借此完善健康和便捷属性的产品结构,有的企业继续加强原生态自然发酵等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有的企业继2023年产品全系去防腐剂后,2024年在去抗氧化剂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数智化

全链数智化应对市场变革

什么是食品产业的新质生产力?不同行业可能会有不同答案,但大家的共识是,数智化应用在促进行业和企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全球健康生态圈理念建设的重要部分,伊利自2020年起全速启动数字化进程,从制造向智造转变。依托数智力量,伊利建设了全球智能化程度领先的智慧牧场。在中游,伊利打造智能工厂,提升生产和管理效率。在下游,伊利推动全域、全场景、全生命周期的消费者数字化运营,开发了与1.5亿消费者在线协同共创新品的智能洞察系统。

从牧场建设到产品研发,数字化同样覆盖飞鹤婴幼儿奶粉全产业链。在养殖端,飞鹤12座牧场的繁育、喂养全流程均已实现数字化,饲养员通过一部手机就可实时掌握每头牛的健康状况。生产端,飞鹤通过3+3+2数字化体系提升生产效率,投料精准度误差可控制在0.01%以内,部分产品从出厂到消费者手中不超过28天。

运用数字技术实现科技卖菜的,还有生鲜零售平台钱大妈。钱大妈将用户大数据深入应用于产品开发、营销活动、门店陈列与售后中,打造出千店千面的门店运营管理体系。研究顾客的喜好、需求,保证顾客每次到门店都能找到需要的商品。

在年轻人日常接触的茶饮领域,数智化同样在保障食品安全、提升运营效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喜茶门店内,如今很难找到一杯没有科技赋能的产品。喜茶的智能出茶机可以做到精准出杯,保障了喜茶在全国乃至全球不同城市、不同门店的出品一致性。同时,该设备可以根据内置的各原料密度数据,实现液体出杯正负误差在1g内。这使得喜茶的食品安全保障有了很大提升。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庆此前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越来越多的新茶饮品牌将自身供应链标准化实践经验,转化为自主研发智能化设备的技术优势,引领行业迈入智能化时代,也为传统茶产业科研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国际化

品牌国际化挖掘市场增量

近20年来,食品饮料企业出海已不是新鲜话题。如今,从产业链布局转向新市场开拓,从资本输出转向品牌输出,已成为食品饮料企业新一轮国际化进程中的新特征。

早在2007年,伊利集团就向埃及出口28.8吨黄油,进行全球化试水。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中,伊利也参与进去,累积知名度。而其真正开始发力海外市场始于2013年,先后在美国、欧洲、大洋洲布局。

同样在2013年,双汇集团以7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最大肉制品企业史密斯菲尔德。之后一年内,双汇又对旗下海内外200多家公司进行整合,最终组成万洲国际并在港股上市。

据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13年mdash;2015年,交易资金排名靠前的海外食品领域投资、并购案几乎都被乳业、肉业占据,参与企业还包括新希望、光明等。在资本快速出海的同时,诸多企业当时瞄向的仍是国内市场,呈现走出去、再回来的特征,即到全球寻找合作资源,更多是为了把产品回流到国内市场。如今,中国食品企业已不满足于供应链布局,而是在全球范围寻求更大的市场。

东南亚市场拥有6亿多人口,乳制品消费旺盛。为拿下这一市场,伊利2018年收购泰国本土最大冰淇淋企业Chomthana,2021年建成中国乳企在东南亚的最大生产基地mdash;mdash;伊利印尼乳业生产基地。2023年,伊利海外业务收入增长10.1%,旗下Cremo、Joyday品牌在泰国、印尼市场增速均取得第一。2024年7月,伊利旗舰店在美国洛杉矶投入运营,安慕希、优酸乳等液态奶品牌,以及巧乐兹、苦咖啡、冰工厂等冷饮品牌在店中悉数亮相。

同样在国际市场取得成功的还有澳优旗下婴幼儿羊奶粉佳贝艾特。尼尔森IQ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3年,佳贝艾特居全球羊奶粉销量与销售额第一。2024年1月,佳贝艾特实现全美上市销售。2024年上半年,澳优海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0.7%,佳贝艾特在中东、独联体国家销售良好,并将印度列入下一市场目标。

近些年,中国粽子、速冻水饺等国际标准的立项或出台,为中华传统美食出口扫清了障碍。据中国商业联合会对外公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3月,我国食品企业的30多个粽子品种销售到1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比增长18.5%。中式糕点同样受到海外市场欢迎。近10年,苏州稻香村糕点出口至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秋月饼累计出口超过1亿块。

2024年以来,茶饮企业加速国际化进程。喜茶陆续开出英国伦敦首店、澳大利亚墨尔本首店、加拿大本拿比店。甜啦啦提出年末在印尼开出60家门店、逐步渗透东南亚市场的目标。2018年就率先出海的蜜雪冰城,已在印尼、新加坡、泰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11个国家开设门店,海外门店总数超过3000家。

年轮战略创始人段北海此前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茶饮品牌出海是顺势而为,中国茶饮市场内卷加剧,再加上蜜雪冰城等品牌证明了海外市场的潜力,自然导致新茶饮品牌涉足海外市场。

绿色化

生产绿色化提升发展质量

以2020年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起点,国内农业、食品业的碳足迹认证需求爆发式增长。首款碳中和牛奶、碳中和冰淇淋、碳中和奶粉、零碳蔬菜相继问世,把消费者以往看不见的食品碳足迹呈现在超市货架上。在业内看来,头部食品企业间的竞争已延伸到环境保护等社会价值领域,其背后是消费理念的升级与变革。

利乐公司调研显示,53%的消费者更喜欢选择环境友好包装的品牌。在植物基风行的地区,如欧美、日本,植物基饮品货架上纸包装占有率超过90%,处于主流地位。另据波士顿咨询公司2020年开展的全球消费者调研显示,超过70%的消费者愿意为可持续性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70%的消费者愿意支付5%的溢价,10%的消费者愿意支付25%的溢价。

就企业而言,环境友好是衡量ESG发展成果的重要维度。波士顿咨询公司碳中和相关项目经理林梦雅此前告诉新京报记者,碳中和给企业带来的直接收益是降本增效,对品牌形象有提升作用。对上市公司来说,碳中和还有助于提高公司评级,减少融资成本。

作为跨国食品饮料公司,达能中国饮料早在2008年就开始碳排放的追溯和计算工作,通过清洁发电、能效提升、包装优化、绿色供应链、公众倡导等行动,达能脉动产品平均单位生产能耗较2004年下降幅度超过七成,生产环节碳排放强度降幅超过九成。目前达能中国所有饮料工厂均获得绿色工厂称号以及废弃物零填埋三星认证。

伊利集团副总裁张轶鹏认为,伊利所处的乳品行业非常复杂,横跨一二三产业,想要实现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对整个行业来说挑战巨大。伊利为此探索了碳足迹+水足迹的双足迹全链减碳方案。目前伊利共打造5家零碳工厂,推出5个零碳产品,参与发布13项低碳国家、团体标准,41家工厂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2023年,伊利获得节水型企业称号的工厂累计达到32家,年度总节水量超过177万吨。伊利已经完成5家工厂和3款产品的水足迹认证,51家合作伙伴已加入全球低水足迹倡议联盟。

对于农业和食品行业如何达成双碳目标,世界资源研究所北京代表处食物与自然资源部研究员张艳萍曾提出五点建议:首先是加强部门间协调,建立跨部门的合作和交流机制;其次,推动农业和食品行业转型,不仅需要行业自身的努力,更需要食物系统全链条各利益相关方的努力;再次,金融支持农业政策对企业转型非常重要;第四,建议加强农业和食品系统温室气体减排的监测、核算、报告和核查体系建设,完善监测指标、关键参数,探索构建农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最后,农业和食品行业系统转型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涉及行业、范围广,应遴选集成创新低碳减排技术,并开展技术的成本效益分析,从而形成适合不同区域、不同产品的经济有效的技术模式,并加以推广应用。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