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旅游邂逅“非遗”——看竹山玩出不一样的“文化味儿”

吃一餐色味俱全的合碗席,喝一杯清香扑鼻的飞云山绿茶,看一场热情激荡的上庸滚龙,听一曲唱腔浓郁的堵河皮影戏,讲一段趣味横生的“女娲传说”,上一堂妙手生花的剪纸课……在不断升腾的烟火气中,我们近距离感受竹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竹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非遗资源。

近年来,竹山县聚焦十堰市委“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目标定位,扎实做好非遗系统性保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遗传播渠道不断拓展、应用场景不断丰富,通过探索“非遗+”模式,走出了一条传承保护与衍生发展相结合的新路子,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在双向奔赴中出圈出彩。

保护为先 让非遗“兴”起来

在竹山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传统技艺,从老一辈手中接过接力棒,薪火相传,成为非遗传承保护的新生力量。

“80后”柯权凭借过硬的技术和良好的口碑让官渡木椅焕发新生机,远销北上广等地;“90后”的周坤因剪纸特长留在武汉商学院任教,将堵河剪纸传授给二十多个国家的留学生,让竹山非遗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他们融合传统技艺和现代创新创意,让非遗活色生香,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当旅游邂逅“非遗”,能玩出怎样的“文化味儿”?在竹山县桃花源街区,选材讲究、口感鲜美的竹山合碗席成为游客慕名前来的招牌菜肴;上庸镇民众表演的“上庸滚龙”成为重大赛事活动的暖场重头戏;圣水湖旅游度假区推出的非遗打铁花,为市民游客展示了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城关镇群众表演的竹山牌子锣,丰富的曲牌、优美的旋律、多彩而独特的演奏形式,给观众们带来了欢乐和笑声;女娲山景区,游客们在登高祈福,聆听女娲传说、体验女娲文化;武陵峡景区,响彻山间的官渡民歌,唱出了当地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眷恋,对文化的传承,也传递着竹山文旅好声音。

宣传引导 让非遗“活”起来

为让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竹山县在女娲山风景区建成集作品展示、技艺体验、文化科普于一体的沉浸式非遗馆,市民和游客可以近距离感受指尖上的竹山“非遗”。

在官渡镇连续举办五届秦巴民歌赛,来自重庆、神农架以及竹溪、房县、丹江口等地多名民间歌手同台竞技,官渡民歌在磨炼之中不断成长壮大,从乡野山歌上升到省级非遗。

今年6月,十堰市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进社区、进校园、进景区、进乡村宣传展示活动在竹山县桃花源街区举行。活动以“非遗+旅游”“非遗+展演”“非遗+购物”“非遗+美食”等形式呈现,除了精彩纷呈的非遗节目展演,来自全市的50余个非遗项目集中亮相,为线上线下观众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竹山作为本次活动主会场,不断融合竹山多种非遗元素,持续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竹山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去年,由竹山县委宣传部、县文旅局、县新闻出版局、县文联、县融媒体中心、县档案馆共同编撰的该县首部非遗类文化丛书《竹山非遗》出版。《竹山非遗》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个章节,本书收录了女娲传说、绿松石雕刻技艺、堵河剪纸、堵河皮影、官渡民歌、竹山牌子锣、竹蔑编织技艺、上庸滚龙、官渡木椅、竹山合碗席、竹山懒豆腐、竹山面塑、竹山花鼓船歌、竹山绿茶制作技艺、官渡山野菜制作技艺、柳林腊肉制作技艺等非遗文化。该书的面世,对研究竹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科普价值,有利于更好地传承竹山文化、赓续竹山文脉。

场景焕新 让非遗“潮”起来

非遗,连接百姓生活,融入人间烟火。传统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实现静态展示与活态演绎相互补充、良性互动,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竹山特色的非遗传承发展之路。

入夜后的竹山桃花源街区灯火璀璨、人潮涌动。冲天而起的音乐喷泉,纵横交错的光影交织出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画面。坐落于堵河河畔的桃花源街区,作为探秘“武陵峡桃花源”的“驿站”,依据竹山县城“两河三岸,水绕三方,山围四面”的独特地理风貌,将现代潮流文化与女娲文化、民俗文化进行全新包装与升级,打造集“食、游、购、娱、体、展、演”于一体的独具地域特色的沉浸式文旅休闲街区。形成“女娲补天地 人间桃花源”的特色文旅品牌。

游客置身其中,可以观看国家级非遗《女娲传说》故事片,聆听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搭红盖头入洞房》传说故事,参观以其为题材的绿松石雕刻;可观赏绒花与竹山绿松石的巧妙结合的头饰、发簪、胸花、摆件,沉浸式体验“非遗”+“地标”擦出的文创大IP;可以近距离体验堵河剪纸、上庸滚龙、堵河皮影、花鼓船歌等;还可以看高腔戏、赏汉服秀、逛美食街、赏堵河景,品尝竹山蒸盆、合碗席、懒豆腐、官渡山野菜、柳林腊肉,喝竹山绿茶,听官渡民歌……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老少咸宜的非遗展示,可咸可甜的消费项目,让竹山桃花源街区开街即人气飙升,热度不减。

传承创新 让非遗“火”起来

非遗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更是一方水土的根与魂。唯有“连接现代生活”,非遗才能“绽放迷人光彩”。

竹山正在努力寻找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更多的非遗项目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展品”变“产品”,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力求让它们真正从历史中走出来,融入时代,走进生活,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食”得人间烟火,绽放迷人光彩。

保护,让非遗遍地开花;传承,让非遗百花齐放;弘扬,让非遗花繁果硕。近年来,竹山绿松石雕刻技艺作品《五子贺寿》亮相成都国际非遗节;竹山剪纸亮相武汉世界军运会;官渡民歌亮相央视大舞台,官渡木椅远销北上广;竹山堵河皮影戏参加北京恭王府展演;竹山绿茶在周边县市区颇具盛名,俏销全国各地远至海外;上庸滚龙多次参与大型活动开幕式,竹山合碗席喜迎八方宾客。

竹山,传承着荆楚文化根脉,汇集秦巴文明风情,孕育了多元融合,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非遗项目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和就业增收的知名品牌,竹山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非遗工作理念,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推进活化利用发展,让非遗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更好地融入当代、服务发展、促进产业。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