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学科自主知识体系联盟理事张春:不开放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仍然可

4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 ——金融强国之路”论坛在北京举办。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原执行院长、中国金融学科自主知识体系联盟理事张春表示,建立金融强国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资本要素能够安全和高效地跨境流动。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传统的本币自由兑换模式,有必要探索更适合中国国情的模式。

他指出,对于传统经济学提倡的资本账户开放的模式,多年来,中国一直在努力,在很多项目下做到了有限的可兑换;而且在有限可兑换的情况下,已经把各种开放做到了极致,如“沪港通”、“债券通”、“深港通”等。但这种“闭环管道式”的开放肯定不是高效的,而且与高质量、高国际标准或高水平开放的制度不完全匹配。

为什么不能开放无限制的自由兑换?

他表示,很多研究表明,资本账户开放无限制地自由兑换会影响金融稳定和宏观政策自主性。近年来,地缘冲突加剧,尤其是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后,让大家对此有更清醒的认识。“我个人觉得,中国在很长的时间内不太可能无限制地开放自由兑换,至少在地缘政治、地缘冲突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

在这样的情况下,张春表示,中国要实现金融强国有必要探索资本账户开放的新模式,也就是在不完全自由兑换的情况下,如何实现人民币国际使用。对此,他提出,可以打造“跨境支付+人民币离岸体系”的模式。

他进一步解释道,这个新的模式本质上是中国改革开放常用的“特区模式”,但金融特区和经济特区还是有区别。至少在目前情况下,离岸和在岸之间的资金流动必须要有有效的风险隔离,而且它用的是更安全的支付体系——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它的定位是为全球和中国的投资者和企业提供全球化的人民币金融服务。

在他看来,离岸体系在制度设计上可以高度国际化,甚至可以超前,以实现制度创新;同时,它对在岸体系起到引领、练兵和试验田的作用。“通过这两种模式的选择性运用,根据中国的发展阶段、中国与各国的关系,再综合考虑地缘政治因素,最终实现在岸和离岸在高水平上的整合和全面开放。”

在这个模式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各有各的任务。“上海离岸市场可以主打人民币债券类产品和市场,而香港在法律方面更有优势,可以主打股票和其他产品。”他说。

近期,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很多学者呼吁通过增加国债发行来筹集资金,以刺激经济增长。对此,张春认为,现在有必要增发国债,但如果在岸发行太多国债会给利率带来上行压力,因此,可以考虑在离岸市场发行,这也有利于稳定离岸人民币的汇率,因为现在离岸人民币可投资产品不多,很多人一旦收到人民币,就马上兑换成美元。

“当前,国际上其实对安全资产有很多需求。美国国债已经超过34万亿美元,而且利息支出越来越大,其可持续性受到质疑。不仅如此,美国最近过度用金融制裁手段,令投资者越来越担心。”他说,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民币国债在离岸市场上会受到投资者的追捧。

尽管前景可期,但依然存在挑战。张春指出,为了金融安全以及离岸市场的高水平发展,离岸和在岸体系必须有效隔离。“离岸和在岸最大的问题是,这两个市场是隔离的,有可能有两个人民币汇率和利率,所以,必须要有宏观调控的手段,以保证中国的宏观的自主权。”他认为,离岸调控比较合适的地方在上海。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