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条例》6月1日起正式施行:守护流淌千年的运

《河北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条例》6月1日起施行,本报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解读。

保护流淌了几千年的运河环境

沧州白石源生态修复区。新华社记者鱼雨摄

201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大运河,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也沉淀了河北原生态运河的魅力日前,《河北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条例》将正式实施如何让大运河北段的文化遗产活起来,如何让条例在大运河的传承保护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邀请大运河保护方面的专家学者和本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对条例进行深入解读

立法引导和保护运河文化基因

作为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运河河北段总干渠全长530多公里,依次流经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17个县是连接雄安,承载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区域具有显著的地域文化特色,承载着体现河北文化活力的历史使命如何有效保护和利用大运河河北段

大运河河北段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立法保护很有必要省文物局总工程师刘忠伟表示,最近几年来,我省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大运河文化遗产在系统化,全方位的保护和文化展示方面还存在不足,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还不够挖掘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遗产资源保护的矛盾依然突出,生态治理和整体管理机制缺失的问题依然存在,迫切需要发挥立法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

突出目标导向,制定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地方性法规,是条例的鲜明特色刘忠伟介绍,《条例》共八章六十五条,突出活化,传承和利用,对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措施进行统筹规划,在责任体系,多方协调,科技支撑,社会参与等关键环节和核心要素提出具体要求

条例实施后,如何进一步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

刘忠伟说,《条例》突出了对大运河的整体保护和利用明确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应与河流水系管理和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文化和旅游一体化发展,城乡统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相结合,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要求建立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联合执法和综合执法机制,整合文化旅游,文物,公安,水政,生态环境,环境卫生等多种执法资源,落实执法责任,依法查处各类违法事件,规范和约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抓好《条例》各项规定的落实,全力把‘纸面上的法律’变成‘行动中的法律’刘忠伟表示,将把《条例》纳入全省文物系统普及计划,提高相关部门监管水平同时,深入推进条例的宣传和实施,在全社会营造保护和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加强部门合作,构建完整的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责任体系

非遗,展现运河活态文化

大运河连接南北,融合了不同的风俗,孕育了独特的大运河文化,留下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大运河沿线的遗产分布广泛,具有独特性和多样性此次公布的《条例》对运河沿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规范和指导意义

"条例注重整体保护,突出文化空间的整体氛围."河北省群众艺术馆党支部书记,馆长谢欣举例分析《条例》第29条提出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这是一种地域整体性保护,也是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去年,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的《河北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也提出,积极推进吴桥杂技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这是对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的有益尝试,建成后将成为我省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分类保护充分体现了对非物质遗产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尊重此次颁布实施的《条例》也突出了对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和分类政策非物质遗产保护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从最初的抢救性保护为主,到不同类型保护的阶段谢欣说,非遗项目种类繁多,差异明显,生存状况不同,适用的保护方式也不同比如,针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要实施大运河传统工艺振兴规划,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对表演,餐饮,民俗等非遗项目,鼓励与旅游适当融合,广泛开展大运河文化主题展示活动,打造运河旅游品牌

合理利用,帮助运河流向未来。

追根溯源,传承保护,是为了让大运河流向更广阔的未来《条例》着眼未来,提出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

刘忠伟说,《条例》明确了科学统筹,活力转化,促进文化遗产合理利用首先明确了利用原则,即坚持科学,适度,可持续,合理的原则,前提是遗产及其环境风貌不被破坏,与其文化属性和承载能力相适应此外,还明确了利用方式——通过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大运河文化带,促进整体利用,设立文化遗产博物馆,加强整体展示,通过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增强遗产资源的转化活力,通过发展旧作坊,工厂等高附加值产业,促进工业遗存的活化利用

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为沿线城镇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条例》提出,大运河沿线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通过建设运河枢纽城市,发展重点运河城市,建设运河滨水市县,培育沿江特色小镇等方式,统筹利用各类资源,优化城市发展空间格局要以《条例》的实施为契机,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让沿海城镇焕发青春,跟上大运河的发展节奏沧州区域文化研究所所长孙建认为,历史上沧州的吴桥,东光,青县等地借助大运河曾经辉煌过,应该抓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契机,让古老的大运河重新活起来,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之一

文化是展示流动的语境的重要形式《条例》提出鼓励以弘扬大运河文化为主题的文艺创作,演出等宣传展示活动孙建建议采用运河文化的流行形式,如吴桥杂技,沧州木鼓等当地人引以为豪的传统艺术形式同时也要采用年轻人喜欢的短视频直播模式,吸引更多人互动参与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