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联会公布了2022年10月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数据显示,2022年10月乘用车市场零售额达到184万辆,同比增长7.3%,稳定增长,10月份零售额环比下降4.3%1—10月累计销售汽车1671.6万辆,同比增长3.0%,同比净增48.2万辆,其中自车购税优惠政策启动以来,6—10月同比增长156万辆,做出了巨大的增量贡献
乘联会表示,由于物流供应链不断完善,渠道库存充裕,以及去年芯片停运的基数影响逐渐消除,这些都有效稳定了车市的增长但近期常规燃油车的市场压力依然较大10月份,全国常规乘用车零售额128万辆,同比下降8%,扭转了今年6—9月份同比增长6%的正增长态势1—10月,常规燃油汽车零售额1228万辆,同比下降13%燃油车是民生需求,新能源车是增换的改善型需求目前中低收入首次购车人群的消费需求仍有待释放,政策应该更多向燃油车倾斜
10月份,车市促销保持高位,自主品牌零售额94万辆,同比增长22%。
10月车市促销力度保持高位,主流车企加大优惠活动他们正在努力弥补前期疫情造成的销售损失,争取季度预期目标的最好结果
10月份自主品牌零售额达到94万辆,同比增长22%,环比增长5%10月份,自主品牌国内零售份额为51.5%,同比上升6.0个百分点,1—10月累计份额为52%,较2021年同期提升11.4个百分点10月份,自主品牌批发市场份额为53.8%,比去年同期提高6.1个百分点,1—10月,自主品牌累计份额为49%,较2021年同期提升5.4个百分点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市场和出口市场获得显著增长,头部传统车企转型升级表现优异比亚迪汽车,吉利汽车,长安汽车,奇瑞汽车等传统车企品牌份额大幅提升
10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70万,同比下降9%,环比下降6%10月份,德系品牌零售份额为19.3%,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日系品牌为18.9%,同比下降3.7个百分点美国品牌市场零售份额达到7%,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
出口:10月份,据乘联会统计,乘用车出口27万辆,同比增长42%,环比增长13%10月份,新能源汽车占总出口的39%10月自主品牌出口19.4万辆,同比增长46%,比9月下降5%,合资企业出口豪华品牌汽车7.5万辆,同比增长32%1—10月,共出口乘用车186万辆,同比增长57%自主品牌出口欧美市场和第三世界市场全面突破,国际品牌中国基地出口战略日益体现
生产:10月份,乘用车生产227.7万辆,同比增长16.3%,环比下降3.6%保障产业链供应的措施是有效的其中,奢侈品牌产量同比增长28%,环比下降11%,合资企业产量同比增长1%,环比下降4%,自主品牌产量同比增长26%,环比下降1%1—10月,汽车企业产量1914.8万辆,同比增长17.9%
10月份自主主要企业增产,比亚迪汽车,吉利汽车,长安汽车,长城汽车均实现环比增长8%以上传统汽车,新能源,出口都表现不错
批发:10月份,厂商批发销量219.1万台,同比增长11.0%,环比下降4.6%在新能源市场的带动下,部分车企业绩出现明显分化1—10月份,生产企业批发销量1889.3万辆,同比增长14.0%
销量领先的厂商比亚迪汽车,吉利汽车,长安汽车与去年10月相比增量贡献也是前三,奇瑞汽车,长城汽车增量也很强劲。
10月份,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67.6万辆,同比增长85.8%。
值得一提的是,10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67.6万辆,同比增长85.8%,环比增长0.4%在车辆购置税减半的政策下,新能源汽车并未受到影响,而是继续环比超预期改善1—10月,新能源乘用车501.5万辆,同比增长110.8%10月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额55.6万辆,同比增长75.2%,环比下降9.0%1—10月呈上升趋势1—10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额443.2万辆,同比增长107.5%
乘联会分析认为,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供给的改善和油价上涨的预期带来了市场的火爆,油价上涨,电价锁定,带动了电动汽车订单表现持续强劲10月份,部分地区受防疫措施影响,新能源车与传统燃油车连锁趋势,关店现象较为突出各地疫情防控力度大,店头重要的聚客方式有一定影响,改变了年底销售旺的规律,形成了相对平淡的金九银十
数据显示,10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为30.2%,较2021年10月18.5%的渗透率提升了11个百分点10月份,新能源汽车在自主品牌中的渗透率为52.9%,新能源汽车在豪华车中的渗透率为13.6%,新能源汽车在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渗透率仅为4.6%从月度国内零售份额来看,10月主流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零售份额为63%,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品牌新能源汽车份额为3.9%,同比下降2.5个百分点,新生力量占比11.4%,同比下降2.9个百分点,特斯拉份额为2.5%,下降1.2个百分点10月份起步价10万以内的新能源汽车占28%,比去年10月份下降6%,10—20万占46%,提高5个百分点,20—30万占19%,同比增长3个百分点,30—40万占3.3%,下降1个百分点,40万元以上占3.9%,提高2个百分点
出口方面,10月新能源乘用车出口10.3万辆在疫情下复工复产政策的支持下,越来越多品牌的国产新能源产品走出国门,在海外的认可度不断提高,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市场前景向好10月份,特斯拉中国出口54504辆,SAIC乘用车出口18688辆,东风易捷专用汽车出口10785辆,比亚迪汽车出口9529辆,吉利汽车出口2496辆,长城汽车出口1552辆,神龙汽车出口1457辆,创维汽车出口1098辆,上汽通用五菱出口1000辆从自主出口海外市场零售数据监测来看,SAIC等自主品牌在欧洲表现较好除了传统出口车企表现亮眼之外,近期新势力出口也逐渐启动,海外市场也开始出现数据
10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创历史新高,比亚迪纯电动,插电式双驱巩固自主品牌新能源领先地位,以上汽,广汽,东风,吉利,奇瑞,长城为代表的传统车企在新能源领域表现突出在产品投放上,伴随着自主车企在新能源路线上的多线发展,市场基础不断扩大批发销量超过1万辆的有15家,占新能源乘用车总数的84.6%其中:比亚迪轿车217518辆,特斯拉中国轿车71704辆,上汽通用五菱轿车52086辆,长安轿车35058辆,吉利轿车31070辆,广汽鄂安轿车30063辆,SAIC乘用车27164辆,奇瑞轿车18301辆,哪吒轿车18辆
10月份,新势力零售份额占比11.4%,同比下降2.9个百分点,哪吒,理想,零跑,蔚来,小鹏,威马等新势力车企的销量总体来说同比和环比还是比较强劲的,尤其是第二阵营的哪吒,这也是细分市场的优势主流合资品牌中,南北大众独占鳌头,新能源汽车批发16771辆,占主流合资纯电动的53.8%大众坚定的电动化转型战略初见成效其他合资企业和豪华品牌还有待发展
11月全国乘用车市场展望:年底汽车消费需求释放存在较大风险和不确定性。
11月整月有22个工作日,产能与去年持平今年世界范围内的芯片供应短缺已经大大缓解尽管海外市场部分品牌曝出全年全球整体产量预测受零部件短缺,能源供应扰动等因素影响,但目前中国市场产量基本保持稳定,有利于产量增量目前燃油车的库存绝对充足从供给端看,另一个担忧是汇率波动对企业进出口零部件和整车业务的影响
最近聚集车市人气的活动很少,比如车展经销商关闭明显,消费者购物热情受阻,主要依靠自然客户的增加一些地方车展是商业活动,比传统的大型车展给了车企更多的曝光机会,略微弥补了展会推广的损失目前,由于疫情的不确定性,广州也暂停了原计划的车展安排这一年,车企更注重在新媒体运营上的持续发力,除了交车以外的整个销售流程逐渐搬到线上,回暖了年终热潮的局面,但仍明显低于线下的营销效果
在电气化和智能化的驱动下,新型乘用车的魅力在不断提升10月份,以高端新能源龙头车企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降价,也将为11月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带来新的需求这次降幅大,品牌号召力强降价后,部分车企迅速跟进车险补贴或加大终端推广,有利于11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小幅上升
伴随着石油输出国组织减产导致的中高油价企稳,以及美联储加息导致的世界经济降温,中国出口市场在过去高基数水平的影响下可能会放缓但车企仍在努力加大出口扩张力度,预计仍将对车市有较大贡献
由于近期各地疫情反弹,经销商关店比例呈上升趋势,对市场展厅流量和订单影响较大年底,汽车消费需求的释放存在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中国乘用车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基本实现。
中国汽油消费量自2018年达到12644万吨后高位波动,2020年降至11620万吨2021年汽油消费量为12284万吨,比2019年和2018年下降2—3%2022年1—9月,汽油消费量较2021年同期下降5.4%根据汽车保有量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应稳定燃油汽车的消费,实现汽柴油消费相对平衡
乘用车整体汽油消耗量已经见顶,未来将逐步下降由于乘用车基本都是汽油车,柴油车基本退出,新能源电动车增长很快今年乘用车新能源普及率将达到28%,高油耗地区出租网络基本实现电气化因此判断乘用车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已经实现
目前由于油电价差较大,新能源汽车在整车成本上优势明显在国家能源结构调整政策的帮助下,新能源汽车销量猛增,替代燃油汽车的进程加快预计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在650万辆左右,2023年可能突破840万辆2023年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200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7%在公共领域全面电动化的政策推动下,出租,网约,公务团用车等高频出行车辆都转向电动化,私家车市场家庭购买更多电动汽车的浪潮兴起此外,高油价抑制了出行车辆的压力,推动汽油消费量不断下降目前判断中国汽油消费高峰已经达到伴随着新能源乘用车普及率的不断提高,未来汽油消费量不可能超过1.26亿吨,剩余汽油只能出口
目前中国乘用车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可能已经提前完成,以重卡为代表的柴油车碳排放也将伴随着房地产的下滑而达到峰值因此,在国家新能源鼓励政策的推动下,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可能会在中国的汽车运输领域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