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自贡:生活处处可见井盐让非遗有生命力

沈海晶厨房的工人。

15日,第八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开幕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官来到四川自贡沈海井,体验自贡井盐传统制盐技艺。2006年,贡井盐深钻抽汲技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沈海井于1835年钻探,深度为1001.42米。现在已经有186年的历史了。它是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深井,也是清代典型的井盐产地,全面反映了中国古代钻井技术的发展水平。沈海井钻探中使用的冲击钻进和下沉方法,也是贡井盐深钻进和抽汲技术。

刘介绍了井盐的生产工艺。

"沈海井仍然保留着古老的制盐工艺和布局."贡井盐深钻探技术省级传承人刘汉向体验官介绍,“除了这里展示的打开井口、下放石圈、建档大嘴、扇泥、下放木柱等制盐工序,其实还有最重要的工序。就是选井口的位置,要选盐水多的地方,然后出盐量好。”

“我从十几岁开始就接触这种技能。我家三代人都在盐井工作,感情很深。”69岁的刘出生在一个盐业家庭。他奉命在危险时期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修复了263个矿井,包括35个发生重大事故的矿井。他成功处理了自流井区、大安区盐业废井天然气泄漏问题。

自贡美食鲜兔。

刘还为古人做了挖井取盐、打捞修井的模具,让游客体验井盐的制作过程,让更多的人了解自贡的井盐文化。“作为自贡井盐深钻探技术的传承人,传承井盐文化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刘对说道。

除了凿井采盐,煮盐也是贡井制盐的重要环节。“我母亲是烧盐的,这相当于继承了母亲的产业。2000年至2015年,她一直从事传统井盐烹饪工作。”自贡市井盐传统烹饪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游强向大家介绍,“如果说过去煮盐是一种简单的生产,那么现在对整个井盐生产过程的控制,就是对古代井盐生产技艺的延续和传承。”

木制井架。

从家庭生活必需品之一的米、油、盐、酱、醋茶,到酸甜苦辣咸的生活,传统工艺开采出来的井盐走进每一个自贡人的餐桌,这或许就是将自贡井盐的无形技艺融入生活的最好体现。繁荣的井盐产业不仅造就了著名的盐都自贡,也孕育形成了自贡盐菜。

贡井的盐为盐帮菜提供了特殊的原料,盐工和盐商奇特的吃法使盐帮菜独具特色,风味独特,烹饪技艺精湛。比如当地的腌姜、老姜、嫩姜都是姜丝、姜片或者姜末的形式,同时用在一个菜里,所以姜是适合的。当地泡海椒、干海椒、鲜海椒,辣椒发亮;倒入大蒜,新鲜大蒜,碾碎或混合在一起,可以说是品尝大蒜。盐菜的味道很有层次感,各种调味料巧妙地和井盐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难以区分的冲击力。这一带的典型菜品有鲜锅兔系列、姜水产系列、水煮牛肉系列、姜鸭系列。

自钻自抽贡井盐和传统烹饪技艺因其日常需要已成为盐工的生存技能。如今,随着自动化和流水线生产,井盐离自贡人的餐桌已经不远了。技能和品味的结合使得非物质遗产和保护在这个项目中更加重要。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