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造手机,在粉丝这里殊途同归

蔚来手机的问世,让吉利不再孤单,也让汽车和手机的双向奔赴有了旗鼓相当的模样,过往都是小米、华为、苹果等手机大厂跨界造车的咄咄逼人。

就在今年6月,博世中国总裁陈玉东言辞辛辣:汽车厂商去做手机,就是“吃饱了没事干”。几个月后,蔚来态度坚决。事态似乎朝着魔幻照进现实的方向发展,就差特斯拉振臂一挥杀将进来,毕竟知名“苹果黑”马斯克不止一次拿“特斯拉也要做手机”撩拨网友。

已然壮大的小米“杂货铺”,夭折了的“乐视生态化反”,手机杀向汽车之间的故事很多,及至蔚来、吉利开始反攻,它们看似殊途,却有着同样的目标:既有业务卷入红海,再换个角度拿既有用户和粉丝做文章。

造车和造手机,都是高投入高风险的市场,守着主业,竞争惨烈,创新难度大,市场需求多变,政策环境复杂。出于战术的考量,利用已经积累的用户资源和品牌优势来开拓另一个领域的市场空间,逼疯自己,卷死同行。

疯是疯魔,不疯魔不成活,他们给了契合逻辑的理由:汽车用户需要一款能够让汽车更好用的产品。同样的话套在手机那里也适用:是为手机用户提供全场景、全方位的美好智能生活。

前一句是蔚来CEO李斌说的,后一句是小米CEO雷军说的,这话可以信但不能尽信。

可以信的是,从技术和产业的角度,跨界合理,智能化、电动化尤其自动驾驶的预期之下,汽车越来越像“装了四个轮子的大手机”,先分开试试未尝不可。

不能尽信是因为,雷军还有一句说的直白:全球米粉支持,只要造得出去就能卖出去。

估计李斌造手机也是这么想的。

笃信背后总有豪赌的成分,任何冒险背离本业的行为,都是一种基于自身优势的讨巧。小米和蔚来的优势,都是粉丝。

熟悉娱乐圈的都知道,粉丝是个有着巨大力量却不稳定的群体,它们行动力强、购买力强,也容易因为偶像的是是非非而战战兢兢,能为之疯狂,也可能瞬间鸟兽散。

企业的粉圈文化有着不断强化的趋势。得益于社交网络的联动效应,越来越多的企业都认为,它们在业务占优的市场能够拥有一定规模的粉丝群体,不只是对产品有信任和喜爱,也对企业品牌有认同和归属感。

这些粉丝不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拥有购买力,也试图展现影响力,去击败竞争对手的基本盘,去招募尚无品牌归属的路人消费者。

当宠粉成了企业的原动力,粉丝反过来就是企业跨界最有力的支撑。跨界很难,难的就像手机和汽车一直在追寻的芯片层核心科技;跨界又很简单,长线决胜的天花板虽然高,但供应链的成熟又造成了进入门槛蛮低。

至少在造车和造手机上面,没有粉丝级别的种子用户,更为可怕。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