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率从53.1%提高到64.7%,约1.8亿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成为城镇常住人口,平均每年城镇新增就业1300多万人...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以来,一幅以人为本,四化同步,布局优化,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壮丽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最近几年来,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前不久,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明确了十四五期间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记者注意到,这是继2014年中国首部新型城镇化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后,2035年新一轮新型城镇化的路线图方案出台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会带来哪些机遇
很多专家学者都表示,新型城镇化既是两新一重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通过新型城镇化扩大有效投资,将为稳增长带来更多新动能
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着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在各种衡量指标中,中国的城市化率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方案》提出,到2025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明显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明显缩小。
此前,国家发改委发布《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重点任务》,提出今年我国将坚持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重点深化存量未落户人员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常住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水平。
对此,国家地理空间信息中心主任沈冰表示,《方案》设立了推进城乡一体化专篇,强调要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原则,以县为基本单元,以国家城乡一体化试验区为突破口,逐步完善制度 城乡一体化的机制和政策体系,为十四五时期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指明了具体路径。
沈冰认为,促进城乡之间各种生产要素的双向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要着力改变农村资源单向外流的局面,引导先进要素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是人的方面要积极引导城市人才进入农村发展,第二,钱要拓宽农村建设的多元化融资渠道,第三,土地方面要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对此,沈冰建议,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通过城乡一体化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第一,改善环境,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完善农民工输出地和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加强劳务品牌建设,增加农民工收入
二是完善农民经营收入增长机制大规模开展优质农民培训,建立农产品优质优价正向激励机制,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民共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让农民共享加工销售收益
三是建立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机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推进变资源为资产,变资金为股份,变农民为股东,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四是强化农民转移性收入保障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农民直接补贴政策,保障农民种粮收入
培育有序的现代化都市圈
完善城市群和都市圈协调发展机制。
这是城市化的必由之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十四五期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的目标,并对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作出了重要部署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土地开发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周义仁表示,该方案在科学把握十四五时期城镇化面临的问题,挑战和机遇的基础上,明确了十四五时期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的方向和重点,将有力支撑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目标的实现。
当前,我国城市化已进入下半场,正处于快速城市化中后期向成熟阶段过渡的关键阶段在周毅仁看来,在此期间,依托特大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市县共同发展,培育现代化都市圈,是加快特大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破解大城市病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培育都市圈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任务周毅仁说,比如,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Xi安相继获批国家都市圈,城镇化任务扎实推进,取得积极成效,对遏制部分城市虹吸超过辐射路径起到了积极作用他强调,但是,我国都市圈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要顺应规律,把握好方向,重点和时序,避免超越发展阶段盲目建设
《方案》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培育现代都市圈的要求,为各地建设都市圈提供了遵循。
其中,在发展方向上,要求依托超大型城市或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城市,带动周边城镇共同发展对此,周毅仁认为,其实很清楚,培育都市圈的前提是中心城市进入了自身要素高成本和人口产业外溢的发展阶段通过培育都市圈,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
在空间上,要求都市圈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这意味着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应该有很强的经济和社会联系,大都市圈不能太大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纽约,东京,伦敦,巴黎等都市圈大多在2万平方公里左右周义仁说
此外,在重点任务上,周毅仁强调,《方案》提出,培育发展都市圈要强化中心城市对外围的带动作用,而不是虹吸挤压中小城市要紧紧围绕城镇化方向,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梯级布局,公共服务便捷共享等重点领域扎实推进
优化城市规模结构
促进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
优化城市规模结构是完善城市化模式的重要内容。
国家发改委土地开发与区域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培林博士表示,最近几年来,通过培育城市群和都市圈,我国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总体上更加协调可是,伴随着人口在一些特大城市的快速集中,出现了头重脚轻的城市规模结构问题
李培林说,一方面,一些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持续增长,人口密度持续增加,城市治理存在难度加大,风险隐患等因素,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大中城市产业支撑薄弱,功能品质低下很多县城和小城镇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存在弱点和短板,人口和产业吸引力不够
对此,《方案》坚持系统化理念,指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李培林认为,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要求特大城市统筹考虑经济,生活,生态,安全等多样化需求,科学确定城市规模和开发强度,合理控制人口密度,有序释放非核心功能和过度集中的资源,实现集团化发展,加强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积极破解大城市病,二是要求提升大中城市功能品质,增强小城市发展活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分类引导小城镇发展。
同时,综合交通网络对优化城市化空间格局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支撑作用。
李培林介绍,最近几年来,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八纵八横高铁网覆盖89.9%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全国铁路网覆盖99.1%的20万人口以上城市他同时指出,但是,也要看到短板依然存在,特别是作为支撑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重要力量的城际铁路和都市圈铁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在轨道上还有很大空间
对此,《方案》提出,基本连接综合交通走廊,提高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覆盖范围,加快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城际铁路和市郊铁路建设,优化完善机场布局,推进立体换乘设施新枢纽布局,实施现有枢纽换乘设施便捷化改造。
此外,李培林还表示,《规划》还明确,到2025年,将新增城际铁路和市郊铁路3000公里,基本实现主要城市间2小时通达的目标,使综合交通网络优化更有针对性。